为推行 “非现场” 监管方式,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监管效能,芜湖市一些区域如湾沚区、弋江区、鸠江区、经开区开始积极探索环保用电监控建设。这一举措有助于推动芜湖市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如湾沚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用电监控工作,利用 “互联网 +” 技术对排污企业的生产、治污设施用电情况实施动态监测。通过后台关联分析,可迅速发现污染防治设施未开启、异常关闭及不正常运行等情况,改变了以往执法人员到现场逐一检查的传统模式,从 “人防” 转变为 “技防 + 人防”,减少了对企业现场检查。后期,湾沚区将充分运用该系统,逐步优化环境监管方式,着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全方面实施以 “技防” 代 “人防”,筑牢智能监管 “防火墙”。
弋江区实施用电监控及大气精细化管控能力建设,其目标是为保障弋江区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整合和新建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提升现有环境管控水平,运用智慧高效的监控和分析手段,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强力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包含企业用电智能管控、大气精细化管控建设、平台及运维服务等。
鸠江区企业用电监控建设旨在大力提升鸠江区生态环境监管水平,进一步实现对排污主体监管执法的 “全面非现场化”,减少现场执法工作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对排污公司制作环节生产设备及污染治理设备的用电信息实行不间断监控,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从结果监测到 “过程+结果” 监控的转变,以便及时查处企业废气设施不正常运转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解决大气污染防治背景下的污染源企业监管困境。
芜湖经开区实施工业公司用电智能监测建设,对排污公司制作环节生产设备及污染治理设备的用电信息实行不间断监控,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从结果监测到 “过程+结果” 监控的转变,更精准地发现企业废气设施不正常运转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以便及时查处,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解决大气污染防治背景下的污染源企业监管困境。
1. 提高监管效率:利用 “互联网 +” 技术对排污企业的生产、治污设施用电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改变了以往执法人员到现场逐一检查的传统模式,从 “人防” 转变为 “技防 + 人防”,减少了对企业现场检查的频次,同时能更及时地发现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异常情况。
2. 增强监管精准性:通过后台关联分析用电数据,可以迅速发现污染防治设施未开启、异常关闭及不正常运行等情况,如减速、空转、降频等,使有关问题隐患得到及时处置,有很大成效避免治理设施停运、偷排漏排等违法问题的发生。
3. 扩大监管范围:用电监控系统建设成本相比来说较低,维护简单,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助于将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减少监管盲区。
4. 实现全面非现场监管: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企业用电情况,任何一个时间里企业有不正常的生产开展,系统就会报警,形成一种全方位无视角的监督管理模式,全方面实施以 “技防” 代 “人防”,为环境监管开辟更加切实、有效的监管方式。
5. 推动科学治污:为生态环境部门提供更全面、实时的数据支持,使其能够进一步探索企业的生产和治污情况,从而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政策和措施。
6.促进企业规范运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减少违规排放行为,推动企业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助力可持续发展。
7. 提升环境质量: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企业的环境问题,确保企业治污设施正常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当地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质量的改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